刑事一體化模式下的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行
信息中心訊(朱學進)2018年6月15日,“刑事一體化模式下的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我校西三環學區辦公樓312會議室順利召開。
合 影
本次會議由我校政法學院執行院長吳用教授主持,參與會議的有北京大學法學院陳瑞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梁根林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張明楷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周光權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陳衛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馮軍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曲新久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盧建平教授、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甄貞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王新清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林維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法學院有關領導以及政法學院刑事法團隊全體教師。
王新清副校長
林維副校長
會議首先由王新清副校長致辭,王校長向與會專家介紹了社科院大學的成立緣由和辦學情況,著重講明了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與社科院大學的融合,介紹了刑事法團隊的專業背景和團隊情況。隨后由林維副校長致辭,林校長強調,刑事一體化模式下的學科建設應當將科研資源與教學資源結合起來,應當設立包含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和犯罪學在內的獨立學科,并且在博士生培養中要加強刑法、刑事訴訟法與刑事政策的對話交流,實現刑事一體化的學科整合的目標。
張明楷教授
張明楷教授介紹了國外刑事一體化的情況,并對刑事一體化課程體系提出了建議。如招生之后不應再分方向;學分制度上要進行相應改革,將外語作為課程要求已不再有相應的必要性;導師指導課制度應該取消學分制,為其他課程騰出空間。
陳瑞華教授
陳瑞華教授指出,目前國內刑法與刑訴的關系模式分為三種,一是獨立的學科模式;二是刑訴與民訴結合,但與相對應的實體法脫節,各說各話現象嚴重;三是社科院大學提倡的刑法、刑訴、犯罪學相結合的新模式。陳教授認為,刑事一體化培養學生的角度是有必要的,社科院大學可以在整合刑事一體化的學科建設中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陳教授同時介紹了北大法學院的相應辦學經驗:第一要增加專業課學分分量,可以繼續分解為幾個課程;第二是建立導師指導為基礎、導師組培養為常態的辦學模式;第三是提高博士生有分量的論文發表的要求;第四是敲響博士生涯各個節點的警鐘,如在開題報告、預答辯等階段上使博士生更加重視階段任務的完成,細化博士培養環節。
周光權教授
周光權教授也就刑事一體化模式下的學科建設提了三點意見:第一,刑事一體化的學科建設符合學科發展規律,如犯罪學的發展可以推動刑法學的發展等;第二,刑事一體化模式下的博士博士生培養也可以考慮加入法哲學的課程;第三,要重點解決博士生知識面的博和精的問題,以及學生的就業問題。
陳衛東教授
陳衛東教授提出,進行刑事一體化的學科建設時,要加強博導資格的控制,要重視其學識、水平的高要求。同時認為博士生三年學制不足以擁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術研究,最好改為四年制;對在職人員的招生也要進行限制;應重視方法課的建設。
馮軍教授
馮軍教授結合自己在德國和日本留學時的經驗和體會,闡述了他對刑事一體化的學科建設的幾點看法,如應加強學校的文獻建設,進行課程設置、專業討論課的改革,不需要限制導師招生的名額,要在導師個人負責制和導師組負責制間進行權衡選擇,并希望引進德日的導師助手制度更好地培養刑事法方向的研究生。
曲新久教授
曲新久教授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的辦學經驗,并指出正如專科醫院經營容易而全科醫院經營難一樣,學科分開建設容易而融合難,建議在進行刑事一體化的學科建設時加強博士生參與司法實踐的能力。
甄貞教授
甄貞教授首先肯定了刑事一體化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之后結合自己在實務部門多年的工作經驗指出,在改革大背景下,刑訴領域最活躍的是檢察一方,如職務犯罪的試點、各級監察委等,應考慮在師資配置和課程設置上多結合實務部門的力量。同時建議對學生論文的發表不能有太高的要求,老師指導過程中要發揮實際作用,全程留痕。
盧建平教授
盧建平教授隨后介紹了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十余年來在刑事一體化方面的努力,認為刑事一體化構想雖然美好,但存在實際運行上的困難。此外,盧教授還強調,刑事一體化模式下學生畢業論文匿名送審時可能會受到評閱人個人喜好和知識面的影響,對此應有充分的制度保障。
梁根林教授
梁根林教授根據他對刑事一體化的理解,對一體化的刑事法學科建設提出了三點看法:第一,刑事法學科建設上的一體化是觀念方法而不是研究對象,重點是要加強相關的整合;第二,刑事一體化過程中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第三,應當加強傳統刑事法理論與面向未來的刑事法的一體化研究。
王新清副校長對本次會議進行了總結,指出刑法學者和刑訴學者之間的壁壘很深;要強化高級實務人才和研究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刑事一體化模式下的學科建設中要充分重視方法論課程的建設,相信社科院大學和法學院能借助社科院的優秀平臺,在刑事一體化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攝影/王藝霏 黃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