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英國大學學術月”啟動儀式在良鄉校區篤學講堂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王新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張波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克萊爾學堂院長、皇家教授大衛?易伯森(David Ibbetson)教授,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魏明德先生,劍橋大學克萊爾學堂發展總監瑪麗·杰森瓊斯(Mary Jansson Jones)女士及相關專家出席活動,我校相關部門、學院80余名師生參加活動。

首先,張波副校長介紹了到場嘉賓,并對本次學術月活動的整體安排進行了簡要介紹。接著,王新清副校長發表致辭,代表全校師生對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表示了熱烈歡迎與誠摯問候,并簡要介紹了我校自成立以來,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科體系的辦學特點、“師徒制”指導模式,及“本、碩、博”資源一體化、國際化培養模式和學研結合的培養方式。他指出,社科大具有豐富廣泛、高層次的國際合作交流基礎,對于學生的多元化培養教育起著關鍵的作用。本次學術月活動正是我校加強學生國際化培養,注重科教融合的重要途徑。王新清副校長對本次活動提出了要求與期冀,希望通過開展學術月活動,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把握學術前沿,提升專業水平,在學術的高度和專業的深度上帶來新的思考。同時,他指出,我校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與國際合作院校、海內外學者一起,深化學術交流,為把我校建成世界一流的文科大學而努力。

隨后,大衛·易伯森(David Ibbetson)教授做題為《西方的法律觀念》的學術講座。

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大衛·易伯森(David Ibbetson)教授向同學們展示了西方法律觀念與法學理論所經歷的浩瀚的歷史長河:從古代世界的法律文本如最早的漢謨拉比法典、古希臘的自然法思想,到中世界的神權自然法理論;從近代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法律文化、法典化運動、英國都鐸王朝的立法實踐、遵循先例理念以及古典實證主義理論的形成,到20世紀以來的多元復雜的法學流派——如德國的自然法學流派、美國的法律現實主義、英國的法律實證主義理論、法的闡釋理論、自然法的復興等等。西方社會有關法律概念的認識與法律觀念既保持了獨有的傳統,又不斷地創新和發展,為其法制的演進打下了堅實的精神基石。
之后,同學們就自然法對英國法的影響、西方法律思想史與法哲學的關系、世俗法與宗教法的適用范圍及宗教法思想對當代法律體系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提問,大衛·易伯森(David Ibbetson)教授予以細致詳實的回答。

最后,政法學院王莉君教授對本場講座交流的內容做了總結。她表示古今中外的法律思想,都是我們進行法治建設的重要知識資源,希望通過大衛·易伯森(David Ibbetson)教授關于西方法律思想流變的宏觀展示,能夠啟迪同學們以更多有益的思考。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