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記者王春燕)11月14日,《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1》(即《世界能源藍皮書》)發布會暨“雙碳”目標與能源結構轉型研討會在線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崔建民在致辭中表示,《世界能源藍皮書》自2013年推出以來,始終關注國際能源市場和國際能源各板塊的變化及其背后的推動力量和深層影響因素,圍繞如何推動實現能源安全、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穩定與安全的能源環境等核心問題,努力探索和提出具有實踐和參考意義的方策。希望皮書創作團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各地、各領域的生動實踐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針對實際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真正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
《世界能源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對藍皮書主報告進行了介紹。針對當前國內能源發展形勢,他建議,建設多元互補的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實現石油、煤炭、天然氣和電力等多種能源系統互補協調;提高能效,注重節能技術的開發、推廣及使用;重視氫能的減碳作用,未來氫能在中國重工業、重型運輸的脫碳以及電力系統靈活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在于,實現氫能生產的綠色化,減少由天然氣和煤炭制氫的比重;建設以結構合理的穩定性能源為依托的新型電力系統,在兼顧可靠性與碳中和兩個目標的要求下,解決間歇性電力的比例問題。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王利民介紹,本年度《世界能源藍皮書》梳理分析了2020年世界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等各行業的發展情況、市場走向,聚焦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全球能源市場與中美能源貿易、碳中和與市場化背景下的中國天然氣市場前景,對電動汽車和氫能汽車、世界氫能發展、中國城市發展與能源結構、區域發展與能源利用效率等前沿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林維表示,學校鼓勵各級科研平臺充分發揮靈活、高效、應用型強的特點,不斷推出產學研相結合的系列研究成果。其中,藍皮書就是社科大智庫建設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未來,社科大將繼續以皮書和智庫報告為抓手,進一步做好大學智庫建設;以皮書和智庫報告類的成果形式為載體,更加深入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型一流大學建設,讓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方策和措施。
藍皮書指出,2020年全球石油儲量下降,天然氣產量下降,煤炭消費量波動性加強,全球用電量也出現下滑。其中,全球煤炭需求遭受的沖擊最大,其次是石油需求。在全球各國碳中和、碳達峰目標背景下,全球能源結構更趨多元化,可再生能源比重持續上升,電氣化進程持續推進。
藍皮書對中國的能源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認為,我國能源生產總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約束下,中國能源領域將面臨更大的減排壓力,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現代煤化工產業加快綠色轉型迫在眉睫,因此要促進多種資源綜合循環利用與產業生態協調共生。預計2021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52億噸標準煤,水電、核電、生物質能發電繼續保持增長,分布式光伏發電快速發展,各種新能源技術也將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在“十四五”期間獲得突破。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原所長李平、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宋梅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大國關系研究室主任鐘飛騰等2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并就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城市能源結構重塑、與能源結構諸要素之間的關系,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我國能源結構重塑的現實與未來等議題發表觀點。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