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故宮博物院時任院長鄭欣淼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建院70周年慶祝大會上首次提出“故宮學”概念,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20年來,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在此領域作了大量的學術耕耘,推出了諸多有分量的學術成果,從歷史學和文化學等角度有力推進了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發展。2023年6月2日,恰逢故宮學概念提出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發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號召。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下,故宮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化面臨著新的重大歷史契機和文化使命。
獨立的綜合性交叉學科
首先,故宮學研究的發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有力闡釋。 時至今日,故宮學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交叉學科。故宮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明清宮廷史、故宮文物以及故宮博物院史等,具備整體性、綜合性、實踐性、跨學科性、國際性等特點,是不斷開放、面向未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學科。從學科建設發展角度而言,故宮學是繼敦煌學之后我國又一依托世界文化遺產地發展起來的綜合性學科,其所關涉的學術命題并不限于故宮和故宮文物本身,而是包括明清時期乃至傳統中國的國家形態和政權運作、經濟制度與體系、文化氛圍與理念等內容,對于研究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其次,故宮學的建立和發展還承擔了另外一個重要使命,即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中擔負著特殊的任務。 在近現代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大多數學科是從西方引進的,標識性概念、核心范疇、關鍵話語以及基本命題等都存在深刻的西方學科、學術、話語體系烙印。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從習近平總書記到廣大學者,都意識到了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重要性。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論述,并且號召從事科研的專家學者要把自己的學術立足于創新,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因此,我們必須把中國自己的學術變成我們自己學術中心場的主角,歷史任務正落在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學者身上。如何從中國本土實際出發,從中國的歷史與實踐中總結提煉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的知識、話語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故宮學研究依托于傳統中國歷史,已經從對器物的研究延伸為對文化的研究,甚至上升到一種高度的文明研究層面和語境中,成為新時代建構中國歷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一個“縮影”。在這樣一個歷史轉型的過程中,由于故宮學從其學科的研究對象、邊界、基本命題、基本方法、標志性概念、范疇、范式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因此都歷史性地帶有中國自主的學術意味。目前,故宮學不僅成為故宮博物院“學術故宮”治院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深圳大學歷史學研究的一個特色品牌。
再次,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故宮博物院、深圳大學聯合主辦的2023年故宮學年會的主題是“明清物質文明與政治文化”,這是一個研究問題聚焦、觀察角度具體、思考領域寬泛的學術前沿問題,不僅包含對具體器物、制度、禮儀的研究,還涉及明清政治運作與國家形態呈現等宏大主題。 具體來看,該主題可從三個層面或角度來理解。第一,從“物質性”的角度深入故宮學研究,可以拓展我們對“物”屬性的基礎性理解。融合運用考古學、歷史學、文物學、博物館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可以深化對故宮以及與之相關的“物”的研究。對“物”基本屬性的全面把握,是我們進一步開展故宮學研究的基礎。第二,“物”是“活物”,是明清乃至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故宮以及與之相關的“物”,不僅是明清而且是更廣歷史時期的產物。近年來興起的物質文化史研究,通過對物“生命歷程”的考察,注意到其背后折射的社會多重面向。比如,物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過程,其實與社會關系、文化體系密不可分。皇宮是皇帝居住和皇權實踐的場所,在故宮學的背景下,故宮以及與之相關的“物”同當時的政治文化之間關系尤為密切。闡釋二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可以推進對明清乃至古代中國政治運作過程以及國家體制形態的相關學術研究。第三,在物質文明與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尤其需要關注到“人”和“事”。“物”由人創造和使用,在具體的政事處理等過程中反映出獨特的政治文化。這里的“人”不僅包括皇帝,還包括宮廷內外各色人群,事務也不限于政務,日常生活等也須被納入研究視野中。在研究中,將“人”和“事”置于突出地位,可以讓故宮學研究真正“活起來”。
從三個方面推進故宮學發展
故宮學歷經20年發展,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同時又面臨著不少挑戰。為進一步推進故宮學的長足穩定發展,筆者認為還可以在如下三個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耕耘。
第一,要更加自覺地將故宮學研究置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高度加以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這是中華民族立足世界、面向未來所擁有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華文明的概括總結體現了深厚的學術性和高度的政治性,學界同仁要深入領悟。故宮學作為特色鮮明、視野開闊、理論扎實的新型綜合性學科,應該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在拓展故宮學內涵外延的同時,準確把握故宮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的定位,繼續深入探討故宮學的研究對象,進一步建構、闡釋相關的理論體系。一門新型綜合性學科的培育、發展與成熟,必然要走不斷自我超越、自我革新的道路,否則就喪失了學術研究的最可貴品質。 在這方面,鄭欣淼先生身體力行,一直走在不斷反思、不斷前進的學術道路上,所著《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紀以來的中國史》正是其可貴學術品質的最新寫照。
第三,進一步提升故宮學研究的國際化水平,吸引和邀請國際上更多高校和文博單位參與相關領域和主題研究,以形成更大的國際影響力。故宮學研究已經在國內取得了巨大影響,全國上百所高校的數百名學者多次參與故宮學年會和故宮學高校教師講習班,便是明證。 目前,國際上也有其他國家,如法、德等國的優秀學者加入故宮學研究的隊伍中。但是,一個具有顯著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學科還需要獲得國際上更多的優秀學者的關注和參與。在這方面,我們仍任重而道遠。
可以斷定的是,在我國未來的歷史研究和文化實踐中,自覺樹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意識并外化為學術或文化實踐,必將成為廣大學者的重要使命。在這個過程中和語境下,故宮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將獲得更加明確的指導方向和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下,故宮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化面臨著新的重大歷史契機和文化使命。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