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和2023“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下簡稱“挑戰杯”首都賽)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推薦的30項主賽道作品有29項獲獎,獲特等獎9項,取得了歷史性突破。與此同時,在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推薦的6項作品全部獲獎。作為一所新組建(2017年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組建)的文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在“挑戰杯”競賽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在激烈的競爭下,學校是如何突圍的呢?

第12屆“挑戰杯”首都賽頒獎現場
以資深學者為榜樣
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殿堂,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才輩出、群星璀璨,他們為社科界樹立了坐標,也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學子們樹立了榜樣。
法學院2020級法律專業碩士閻臻浩主持的研究項目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未成年人成員權問題研究——基于1037則裁判文書的研究和5省9個村落的實證研究》 榮獲“挑戰杯”首都賽法律類唯一一個特等獎。談到自己的學術成長之路,閻臻浩認為,他的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孫憲忠是他法學道路上的燈塔。

孫憲忠老師(前排左三)和閻臻浩(后排右一)合影
在給學生的第一課上,孫憲忠老師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法學建設的艱辛,談到如今形成完整的法學體系,指出 “只有多讀書、讀經典,才能腳踏實地、志存高遠、誠心學術” ,要求同學們保持誠敬求索的研究態度。在孫憲忠老師的指導下,閻臻浩閱讀了大量法學經典書籍,定期向老師匯報讀書筆記和讀書心得,培育了濃厚的研究興趣。此外,閻臻浩還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學術講座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舉辦的學術會議,尤其重視民法典編纂、解釋、適用等問題,經過認真思考后確定了研究方向。
孫憲忠長期致力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問題的研究。在孫憲忠老師的指導下,閻臻浩多次來到農村基層,在扎實調研的基礎上逐步確定了研究選題,真正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師徒制”助力科研第一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自組建以來,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科研優勢和人才資源,以科教融合為辦學特色,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各研究所深度合作,把優質的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為學生提供研究性學習條件,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
由文學院202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黃子瑞擔任負責人的項目 《現代化進程下少數民族文化變遷調查研究——以土家族青少年為考察中心》獲“挑戰杯”首都賽二等獎 。這個項目源自一群大一學生的課外學術調研。黃子瑞認為,是學校 “師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 有效地幫助本科生邁出了科研第一步。

黃子瑞(左二)和小組成員合影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組建之初,就確立了“師徒制”的辦學特點。研究生院碩博導師群體按照專業甚至跨專業擔任本科生學業導師,形成近距離指導的“師徒關系”。本科生得以在大師身邊讀書,在高起點上開展科研。
黃子瑞介紹說,在其項目調研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毛巧暉就選題方向和訪談細節進行了指導,給學術經驗尚淺的同學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團隊調研實況
在項目申報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張伯江在材料組織、呈現形式上給予了具體指導;民族文學研究所的莎日娜老師多次就研究內容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少雄結合備賽時間限制提出了“根據研究發現,針對性地回顧部分比較重要的學者關于文化變遷的研究存在何種不足”等修改意見。
打造校園創新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重視學生課外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面向本科生設立“新苗計劃”,由學校科研部門牽頭,拿出專項經費,面向本科生實施科研素養和能力提升工程。校團委牽頭組織的 “人文之光”課外學術支持計劃 ,是學校為廣大在校學生提供的課外學術作品競賽,旨在為“挑戰杯”全國賽和首都賽輸送優秀作品,同時打造多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引領校園學術創新熱潮。目前該賽事已經連續舉辦五屆,吸引了全校各專業本、碩、博同學積極參加,年均提交項目申請約200個,項目指導教師近300位,參賽學生人數逐年上升,已由最初占在校生總數的10%提高至占在校生總人數18%,是學校組建以來參與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校園學術活動,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學校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挑戰杯”系列賽事宣傳,讓同學們了解賽事、掌握流程,成立校級“挑戰杯”組織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建立答疑平臺,及時有效地解決參賽選手疑問,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通過校園櫥窗公開展示、公眾號平臺優秀作品推廣、優秀選手專訪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科創成果,鼓勵學術探索,激發創新精神,營造濃厚的校園創新氛圍。

校園櫥窗公開展示獲獎作品成果
2023年春季,由第12屆“挑戰杯”首都賽推薦上報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數項作品已推報至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夠再接再厲,充分展現社科學子的風采。
(來源:創青春公眾號)